名师风采:“课堂有温度 教育有情怀”——胡文利
课堂有温度 教育有情怀
语文是一个充满是美育诗意的学科;
她,认为语文课堂要有温度,这样才能让教育情怀;
她,在教学中,带领学生静下心来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厚意蕴与生活中的真善美;
她,致力于帮助学生成长为有温度、有深度、有情趣、有个性的人;
她,为学生创造一个有生气、有情怀的语文世界;
她,就是北京市第十七中学的语文老师——胡文利。
人物名片:
胡文利: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北京市第十七中学语文学科高级教师,高中语文教研组长,北京市语文学科骨干教师,朝阳区语文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朝阳区教育系统劳动奖章获得者,朝阳区师德标兵,朝阳区优秀党员,朝阳区优秀班主任,朝阳区教研中心兼职教研员,朝阳区高考模拟试题命题专家组成员。
情感课堂 以语文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
教育是培育生命呵护心灵的事业,学生在课常上首先获得的是一种精神生活。在胡文利老师看来,情感是语文课的灵魂,学生在课常上情感的奔涌,心灵的飞扬,需要一个情感丰富的语文老师去点燃。
每节课,胡文利老师都要考虑如何以满的激情去感染学生,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思想的火花,把自己对于课文内容、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的每一份感悟、毎一种情感,用自己的语言、眼神、动作等传达给学生,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热情的我”,陪伴学生度过每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让学生不断获得语文学习的高峰体验。
为了点燃学生的激情,她还致力于打造一个真正关注、尊重学生,欣赏学生,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课堂。在她的课堂上,不再是一个知识灌输的过程,更多的是要重学生学习的需要,情感的需要,多种渠道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学习的过程。
思维课堂,让语文课呈现思维的碰撞、思想的争鸣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胡文利老师的语文教学注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她认为只有通过质疑探究、联想想象、比较辨析这些思维活动,才能将课堂学习引向深处。例如,在胡老师的课堂上,学生会问:《苏武牧羊》中苏武为保全国家尊严和个人名誉,流放北海,饥寒交迫,他为何接受匈奴王爷的馈赠,而没有像朱自清那样宁愿饿死也不接受美国的救济粮?阅读《四世同堂》,师生会讨论:祁天佑为何会自杀?一个卑微的小老百姓为何不能苟活下去?大家为他设想了种种活下去的可能,随后又一一否定,最后终于明白,一个诚实本分的小商人在遭受了侵略者的凌辱之后只有死路一条的悲惨境地,从而明白只有反抗才是救国救民的唯一道路。
胡文利老师让学生自己阅读、体会,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习惯以及思维的创造性,学生的思维品质由此得到不断的提高。
对话课堂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被动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对话”。为了让学生能真正走进语文的世界,感悟到语文的魅力,胡文利老师还给创造了学生一个心灵“对话”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通过把课堂还给学生,胡文利老师让语文课堂充满勃勃生机。
在胡文利的语文课堂中,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如果你是某某(课文中的人物),你会怎样说,怎样做?”引导学生去想像,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充当其中的角色,深入人物的心灵去体验、去感受,并且在互动和交流中,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
胡文利认为,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应当积极地给学生创造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使学生们学会交往,增强合作意识。
开放课堂,让语文学习走向更广阔的空间
胡文利老师认为,新课改的理念不是对语文老师的束缚,反而应该促使教师打破旧的模式套路,由小范围、小空间走向大世界。教师应追求语文学习内容应有的宽度和学习空间应有的广度。所以,语文老师要尝试自我解放,努力建构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教学。
胡老师以名著阅读为突破点,组织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使课堂教学由原来的封闭状态走向开放——打破师生的界限,实现文本与读者之间的深度对话;改变个体阅读的传统方式,实施协同学习,把个人放在团体当中,互相激发促进,共同提高;打破教室、班级的局限,由课内走向课外,由学校走向社会,将阅读教学引入更广阔的空间,实现语文学习效益的最大化。
课堂上,胡老师绝不简单地把教学方案机械地灌输给学生,而要勇于突破预期的目标,走向生成和开放的广阔天地,这样的课堂,才能真正发挥师生的创造活力。这样的课堂才是流动的,是用生命与激情去生成的。
结束语:
打造有温度的课堂,做有情怀的教育。胡文利说:“这是我一生奋斗追求的事业。因为有了情怀,就有了动力、创造力,也就能享受语文教育,进而成就师生的幸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