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行知足迹,传承教育薪火——北京市第十七中学陶家湾校区师生南京研学活动纪实
为深化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实践探索,北京市第十七中学陶家湾校区于2025年4月下旬组织初一、初二师生赴南京开展了“追寻行知足迹·感悟教育真谛”主题研学活动。此次研学以“行知路”课程体系为依托,通过沉浸式文化体验与课题实践,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理念融入行走课堂,引领学生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感悟教育真谛。
1.晓庄寻根——触摸行知精神的温度
在陶行知先生创办的南京晓庄学院,师生们进行了一场跨越百年的教育对话。何文秋教授“学大先生·做小先生”的主题讲座,以详实的史料还原陶行知与晓庄的深厚渊源:从1927年“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在劳山脚下的茅屋中诞生,到“小先生制”打破传统教育壁垒的创举,陶行知始终践行“为农民烧心香”的办学誓言。当礼堂中响起陶行知先生为晓庄亲创的校歌原音——“锄头舞歌山野间,真教育在劳力上劳心”,那穿越世纪的铿锵旋律让学子们震撼不已。
校史馆内,泛黄的《晓庄战报》、陶行知手书的“生活即教育”题词、晓庄师范生自制的教具,无声诉说着“行知精神”的实践脉络。陶先生用锄头和书本开辟教育之路,今天我们在实验室里探索未来,但求真务实的教育初心从未改变。
2.行知园追思——以仪式叩问教育初心
行知园的苍松翠柏间,一场庄严的祭奠仪式将研学推向高潮。师生代表向陶行知墓敬献花圈,全体默哀向人民的教育家致敬。
在晓庄十英烈纪念碑前,杨桐等烈士为革命献身的无畏精神令人动容。十烈士中年龄最小的袁咨桐仅16岁,最大的23岁,面对国民党的逮捕和酷刑,他们坚贞不屈,最终血洒雨花台。袁咨桐甚至在三次被捕后仍坚持斗争,直至牺牲。
师德教育馆内,“四颗糖的故事”手稿、育才学校战时办学照片等珍贵展品,将“爱满天下”的教育情怀具象化。随行教师感慨:“陶先生用生命诠释‘教育为公’,这堂师德课让我们重新审视教育的重量。”
3.课题驱动——知行合一的深度探索
本次研学以“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为核心课题,贯通全程实践:在科举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学生围绕“古代科举与素质教育对比”展开研究,从《南闱放榜图》到现代教育档案,梳理人才培养观的变迁;长安汽车基地内,五组轮转实践让学生亲历智能制造生产线,以“工业4.0时代的‘教学做合一’”为题,探讨陶行知教育思想对创新教育的启示。
中山陵的392级台阶成为跨学科课堂;夫子庙秦淮河畔,“非遗小吃经营模式调查”“古诗词中的秦淮意象还原”等子课题,让“社会即学校”的理念落地生根。
4.红色淬炼——在历史伤痕中生长担当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肃穆静谧的氛围笼罩着每一个角落。十七中陶家湾校区的师生怀着沉重的心情,缓缓步入纪念馆核心区域,开始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与缅怀。
祭奠仪式上,全体师生深切缅怀南京大屠杀的无辜死难者,缅怀所有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缅怀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缅怀同中国人民并肩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各国烈士,表达中国人民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崇高愿望。
祭奠仪式之后,师生们系统参观了纪念馆内的各类历史陈列与展品。从一张张泛黄的照片,到一件件历经岁月沧桑的遗物,再到详实而震撼的文字记录,每一件展品都如同一把利刃,划开历史的伤疤,让师生们直面那段惨绝人寰的历史,深切体会到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来之不易,也在心底默默生长出担当重任、捍卫和平的决心。此次纪念馆之行,必将成为同学们成长历程中不可磨灭的精神印记,持续激励着他们在新时代传承历史记忆、勇担青年使命。
5.行知之路——让教育回归生活本真
此次南京研学活动,充分利用南京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与行知文化资源,紧密围绕“行知路”研学课程体系,让教育走出课堂,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体验、探究、成长。四天行程中,从晨起自主规划时间到夜间研学日志撰写,从消防演习到小组课题协作,“学会生存、学会合作”的目标渗透每个细节。返程列车上,学生们仍在热烈讨论调研数据,笔记本里密密麻麻的记录与草图,见证着知行合一的成长。
这不仅是一次知识的探索之旅,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与传承之旅。学生们在晓庄校史馆凝视陶行知用过的煤油灯,在长安汽车车间为“中国智造”欢呼,在中山陵台阶上丈量家国历史的厚重——这些瞬间凝聚成新时代青年的成长宣言:以陶行知先生为榜样,做有责任、有担当、敢于创新的“长久现代中国人”,在未来的道路上践行“行知合一”,让教育薪火永续传承。
学校将持续完善“行知路”研学课程体系,探索更多元、更具深度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搭建更广阔的成长平台。从南京的行知足迹出发,十七中陶家湾校区将继续以陶行知教育思想为引领,深化“知行合一”育人模式,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新时代优秀人才不懈努力,让行知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文字、摄影:郝立波 报送:杨明月 审批:蒋金海、席蓉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