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殷商文明 赓续历史文脉——北京十七中走行知路河南研学实践活动
为了贯彻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要求,实现活动育人的目的,让学生能在研学旅行的过程中通过研中学、学中研、研中思、思中行,研学并举,知行合一,陶治情操、增长见识、体验劳动成果和学习劳模精神,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增强社会责任感,5月29日上午9:18分,北京市第十七中学赛洛城校区300余名师生乘高铁抵达安阳站,开启以“探秘殷商文明 赓续历史文脉”为主题的走行知路河南研学实践活动。
第一站,中国文字博物馆。导师讲解当地人文特色,殷商文化,饮食习惯,了解河南厚重的历史。在文字博物馆探秘文字的起源和演变;观赏文字展览,理解文字里的中国。在互动体验展、汉字公园、徽文馆中玩文字小游戏,体验体验甲骨文十二生肖雕版印刷等项目。完成文字博物馆研学任务后颁发研学证书。结束文字博物馆的研学课程之后,师生们下午参观红旗渠纪念馆,了解红旗渠工程建设的历史背景。
红旗渠,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今林州市)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的水利工程,被人称之为“人工天河”。红旗渠动工于1960年,勤劳勇敢的30万林州人民苦战10个春秋,仅仅靠着一锤、一铲、两只手,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这条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根据研学方案,同学们分成小组,参与体验了多个研学基地互动项目:手推独轮车运送物资的竞速比赛;开山锤凿太行石,体验抡开山锤,击打开山石;铁绳抬太行石,感受一块石头的重量。从中学习红旗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的内涵。
根据研学方案,师生将参观与学科知识相联系,在参观红旗渠纪念馆过程中,了解红旗渠工程建设的历史背景;结合所学物理学知识,分析红旗渠分水闸的工作原理;了解红旗渠修建对当地自然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随后参观了红旗渠总干渠的咽喉工程之一青年洞,因参加凿洞的突击队是从全县民工中抽调出来的300名优秀青年,故取名叫“青年洞”。
研学第二天,师生们来到此行第三站——太行大峡谷。大峡谷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林州石板岩乡境内,在河南省西北部、南太行山东麓,南北长50千米,东西宽1.5千米,总面积89平方千米。因为它坐落于林州,所以也叫林州大峡谷。太行大峡谷境内断崖高起,群峰峥嵘,台壁交错,苍溪水湍,流瀑四挂,是“北雄风光”的典型代表。学生亲身感受到了独特的地质构造和地貌特征,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和意识。
第四站王相岩,东临溪水,西依悬崖,左右两侧峭壁环绕,形成了一个闭合性的围谷,与岩崭屏开的朱雀峰相迎,暗合中国古代风水学“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理想模式,吸引了历代名人雅土来此修身隐居。
晚餐时间,研学团队给五月末过生日的同学举行了集体生日会。烛光摇曳,寿星们围在一起,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大家为寿星们齐唱生日祝歌,在祝福声中,寿星们吹灭了蜡烛,许下了心中的愿望。师生一同切下蛋糕,分享此刻的喜悦与感动。
研学第三天,上午参观了仓巷街。仓巷街建筑以明清、民国建筑风格为主,其中最具有鲜明清代建筑风格的是3号任家大院。院落原为三进四合院,正房与厢房均为硬山坡顶小青瓦,门窗为砖雕花式拱券窗,装饰有竹子图案。院落正中的悬山式垂花门木雕细腻、精致。东偏院有一座造型别致的月亮门通向后院。院落中的房屋瓦檐、山花、墀头等建筑局部细节砖雕细腻、图案精美,是安阳古城保存完好的珍贵建筑文化遗产。明清时期,仓巷街为彰德府城商贾民居云集之地。新中国成立后,因时代发展粮仓渐废,更名为仓巷街。
下午研学队伍来到了殷墟博物馆新馆。新馆外观设计以《诗经·商颂》为源,以绿野草台、鼎立大地、层叠深邃、青铜装裹为形,以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为要,形成具有殷墟文化内涵和考古学意义的“中华之范、文明圣殿”。同学们跟随导游老师的讲解深入了解了殷墟博物馆“伟大的商文明”这一主题,并参观了4个专题展览,体验了1个特色沉浸式数字展。
5月31日晚,十七中师生带着满满的收获回到了北京,为此次研学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穿越山河探奇迹,追寻历史明智慧。此次研学,同学们获益良多。研学不仅仅是一场旅行,更是一次拥抱世界、探索未知的课堂,为青春画卷增添绚丽的一笔。
1参观文字博物馆合影
2走进文字博物馆
3学习文字的起源
4填写文字博物馆研学手册
5甲骨学堂
6红旗渠合影
7走进红旗渠
8红旗渠山碑
9参观红旗渠分水闸
10分水闸团支部合影
11参观红旗渠纪念馆
12体验红旗渠互动项目
13参观青年洞
14桃花谷
15游览桃花谷
16穿行太行大峡谷
17王相岩合影
18集体生日切蛋糕
18生日蛋糕
19逛仓巷街
20殷墟博物馆少先队班级合影
21参观殷墟博物馆
22殷墟博物馆了解商起源
23殷墟博物馆多媒体展厅
文字、摄影:管琳 报送:任璐 审批:岳志杰、席蓉蓉